重磅发布

基金观点|万家基金黄兴亮:都在“报复性存钱”?聊一聊我对资产配置的看法!

发布时间:2023-04-17 19:14:22 来源:首席财经 阅读数:3231

原标题:基金观点|万家基金黄兴亮:都在“报复性存钱”?聊一聊我对资产配置的看法!

万家基金周潜玮



最新观点:


上周债市整体走势偏强


上周,债市主要围绕3月几项重要数据的落地而展开交易,长端先下后上,整体收涨。


数据方面,3月CPI同比0.7%不及预期,通胀数据显示当前经济热度不高,广泛的物价上涨压力并不明显。3月信贷数据同比表现超市场预期。以美元计,3月出口同比14.8%,大幅好于市场预期,扭转了去年10月以来出口负增长的态势。


政策方面,央行召开1季度货政例会,对经济的表述更加积极,但仍强调复苏基础不牢固,表示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说明政策力度也不会收缩。信贷政策在保持总量支持力度的同时,更加强调节奏平稳。


海外方面,美国3月未季调CPI同比5%,略低于预期,核心CPI同比5.6%,符合预期。随后公布的美联储3月会议纪要显示,鉴于银行业可能对经济的影响,预计今年晚些时候会发生“温和衰退”,并对信贷紧缩表示担忧。从加息预期的变动来看,目前市场预期5月有 70%左右的概率再加25bp,之后将停止加息。


上周密集出炉的3月数据,对债市来说多空参半,但市场整体走势还是偏强。对一季度宏观经济的判断,预计还是要等下周经济数据公布后,才能勾勒出更为清晰的图景。目前,我们维持对利率债市场的中性态度。


兴证全球基金张济民


最新观点:


你会选择主动投资还是被动投资?


最近和朋友讨论了一个话题,关于主动和被动投资,很有意思,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大多数人选择基金投资,初心还是希望获得长期财富的保值和增值。


有一类方法我们称之为被动投资,主要投资标的是市场上的宽基指数,追求获得市场贝塔收益。从海外市场来说,如在美股市场持续购买标普500指数,可能也会获得非常好的收益,甚至比很多主动性的基金产品收益都要好。


另一类就是主动投资,追求的是个人投资的阿尔法。在当前国内市场环境下,国内主动型基金产品通过研究,目前收益率也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水平,过去两年时间里面越来越多的人也买了越来越多的主动产品。


关于选择主动还是被动,这个问题其实一直讨论不断。


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主动基金指数没被动指数表现好,很大程度上和市场的成熟度和有效性有关;而我们国内市场仍处于在慢慢走向成熟的阶段——宽基指数可能无法很好地覆盖我们所期望的投资范围和市场发展的主线。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指数的风格和结构在变化。最早在2005年、2006年,A股股票数量不到1500只,当时譬如中证800、中证1000这样的指数可能已经涵盖了市场大部分的股票,而如今中国A股数量有5000只左右,指数的风格、结构可能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


第二,指数不能很好地覆盖全部中国优质企业。近10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看到有不少优质的互联网公司诞生上市,如腾讯、阿里等,但是我们A股的指数并没有全部涵盖;


第三,市场投资风格和主线在持续变化。最早市场以周期为主,到2015年的时候有一波TMT的热潮,近几年是技术革命,产业发展一直在改变市场投资主线。


再看主动投资——


主动管理型基金会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去挖掘市场潜在的投资机会,如果选择主动基金作为投资的锚来看,其实代表了市场上先进的研究生产力,能相对及时地跟踪住市场热点或者有潜力、有质量的行业,因此我们在构建我们投顾组合的时候,我们的初衷也是选用能代表偏股基金平均收益水平的指数——中证偏股型基金指数(930950)作为投资的锚,当然930950里面也是有被动的成分,但是现在还是以主动基金为主,这样相对能更好地跟踪市场风格及主线的变化。


我个人认为,主动投资在国内还是可以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在美国市场,绝大部分基金都是由养老保险机构或者资产管理机构去做的,市场投资者专业化程度很高,而国内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明显要少。我认为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通过非常勤勉尽责地做研究,在国内优质企业中做深度挖掘,在可见时间内还是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创造价值的。这个通过过去10年偏股基金指数和主要综合性指数的收益对比也能看出来。


我们想做的组合,就是挖掘那些在各自领域中能做出持续超额收益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然后通过对基准,即偏股基金指数的跟踪研究,在行业风格上去配置对齐,构建出一个下限很高(再差也不会跑输基准很多),长期能创造持续稳定超额收益的组合。


万家基金黄兴亮



最新观点:


都在“报复性存钱”?聊一聊我对资产配置的看法!


最近,“报复性存钱”上热搜了!


原来,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而去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这意味着今年前3个月就增长了去年全年将近6成的规模。


存款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去年末,就有一些投资者将资金从理财产品中赎回,并变成了存款。不过,对于长达几十年的资产规划来说,存款并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今天借此机会,我想聊一聊对于资产配置的看法。


投资是一场马拉松,想要接近“胜境”,合理的资产配置才是王道。全球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也曾说:“从长远看,大约9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于成功的资产配置。”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说起资产配置,大家脑海里肯定一下子就浮现出这句名言。那么问题来了,“鸡蛋”应该怎么分散放?一个篮子放多少枚鸡蛋?这些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个经典的资产配置模型——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模型,也叫 "1234" 法则。



这个模型是美国“标准普尔”评级机构调研了十万个财富稳定增长的家庭,分析总结出他们的家庭理财方式从而得出的,对资产配置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1)“要花的钱”。3-6个月的生活花销,包括衣食住行,所占比例是家庭总资产的10%。


2)“保命的钱”。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留一些存款应对意外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占总资产比例20%。


3)“生钱的钱”。追求较大幅度的财富增值,所承担的风险也较高。为了不影响到正常生活,比例严格控制在总资产的30%。


4)“保本升值的钱”。获取稳定的收益,占总资产比例40%。


我认为,"保本升值的钱 "追求重点在于获取稳定的收益,可以配置货基、债基、理财产品等稳健型的品种。


“生钱的钱”是为了追求较大幅度的财富增值,可以投一些波动性较大,但长期增长潜力也较大的资产。当前,国内经济正处于复苏趋势中,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也在较低位置,截至4月7日沪深300估值为12.32倍,处于历史百分位36.18%,是有较好的投资价值的。


就我个人而言,坚持长期成长策略,长期投资于那些最具成长潜力的、持续活跃创新的企业。相对淡化短期波动,争取在三五年的时间维度上获得较好的复合增长,帮投资者做到“钱生钱”。


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大量消费品公司从中小体量成长为巨无霸的体量。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到来,也有望出现一批世界级体量的中国公司,这个高成长的过程,将给我们带来不错的投资机会,值得我们在资产配置过程中予以关注。


安信基金黎志军



最新观点:


预计市场从主题投资回归基本面,关注处于周期低点的行业


我们认为今年总体是存量博弈的结构性行情,存在局部行业偏牛,而局部行业偏熊的情况,其核心观察指标就是国内经济的复苏力度。如果经济是比较弱的复苏但又没有失速风险的情况下,与经济相关性不大或者对冲的行业预计走势偏牛,比如TMT板块,如果经济是强复苏,与经济相关性较强的行业预计将表现较好,比如顺周期,可选消费和金融等。


回顾一季度市场的表现,这种经济弱复苏状态下的结构性行情表现的很极致,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点,当对经济的展望有边际变化的时候,这种极致演绎的行情会反向均衡。当前也到了这样一个时间点。先说上周公布的经济数据,3月社融数据超预期,3月的出口数据大超预期,这是上周诱发人工智能主题调整的原因之一。4月中下旬,经济数据会密集公布,可能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弱,另外时间点上进入年报和一季报密集公告期,市场关注的焦点预计会回到业绩主线上来,4月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是观察经济政策的一个窗口期,所以我们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市场会从偏主题的概念炒作阶段性退潮,结构上重新回到均衡和高低切换。我们也观察到,即使在TMT板块内部,也存在高低切换的情况,从计算机和通讯,切到传媒,然后再切到半导体,只是补涨效应明显,需要注意冲高回落的风险。


对全年的经济看法,我们持经济弱复苏的观点。期间可能会有对经济刺激政策展望的反复,如4月底和7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窗口期。我们认为除非经济数据特别差,否则政策强刺激的概率偏小。从3月社融数据和出口数据来看,我们认为可持续性不强。本周公布的经济数据预计没有预期的那么差,因为疫情放开后,1-2月份回补库存是有正面影响的,比如房地产数据。目前从中观数据观察下来,经济的动能还是偏弱,比如3月中旬后钢材表需持续回落,目前螺纹钢表观需求已跌破去年疫情同期水平,再比如4月以来现货煤价持续下跌。所以,如果4月中下旬,顺周期板块因为公布的经济数据偏暖和对4月底经济刺激政策预期加强而有所表现的话,我们定性为反弹,进一步刺激的可能性反而降低,持续性可能不强。


海外关注点在于美联储什么时候停止加息周期。当前市场的一致预期5月份会最后加息25BP,但由于通胀增速放缓的趋势还不明显,也不排除到三季度才停止加息的可能性。从数据上看,美国3月CPI同比上升5%,低于预期的5.2%,创2021年5月以来最低,为连续第9个月升幅放缓;但3月核心CPI同比升幅由2月份的5.5%加速至5.6%,表明美国核心通胀黏性仍在。与此同时,密歇根大学公布的4月消费者通胀预期调查结果大幅抬升。美国通胀边际上没有明显降温,预计5月继续加息25BP的概率较高,下半年降息概率较低。前期反映的美国软着陆的衰退预期,或面临调整压力,美债利率、美元指数或阶段性再度上行。上周黄金股和创新药大涨,交易的就是美联储停止加息的预期,我们觉得预期有点高,黄金价格已经接近历史新高,短期有可能面临调整,对应的,黄金股和创新药板块也有调整的压力,由于美联储停止加息是贯穿全年的大概率事件,只是时间点不确定,所以调整到位后,反而可能是不错的配置点。


上周除了五一出行链的短期炒作,其他消费板块表现较差。这与通胀指标(CPI和PPI)持续回落有关,引发市场对通缩风险的担忧,这也是经济复苏力度不及预期的体现。货币供应(M2)高增长与CPI持续走弱的组合反映疫后复苏结构性特点:当前货币主要集中在供给端,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有限,并未体现在居民消费价格方面,而CPI企稳回升来源于居民部门需求的复苏。我们预计二季度CPI在0.5%-1%之间,PPI在-3%左右,下半年由于基数回落和预期居民部门需求逐渐复苏,同比增速有所回升。在消费疲软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消费板块可能接下来的表现还是偏弱。


展望后市,我们认为4月中下旬市场从主题投资回归基本面和业绩,重新趋于均衡。聊聊我们怎么看4月中下旬的年报和一季报的行业和公司业绩。我们希望寻找的是处于周期低点,今年业绩逐季度能环比改善的,而不是表观业绩好,但是属于周期高点的行业和公司,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分析清楚周期的位置。我们挑一些行业来举例子,从目前公布的一季度业绩展望来看,业绩超预期的行业包括火电,光伏,户用储能,中药等,业绩大概率不怎么好的包括半导体,锂电。这些行业里面,我们认为火电,半导体和锂电池是周期低点的行业,属于逢低布局的类别;而光伏,户用储能和中药是周期高点的行业,属于反弹减仓的类别。下面我们来展开谈谈。


火电的机会对应的是煤炭价格的下跌趋势,逻辑是火电公司由亏损转为盈利的弹性,这一点和20年猪周期的行情有相通之处。22年是煤炭基本面最好的一年,供给出不来、缺水、俄乌战争引发海外能源价格大涨,所以22年煤炭板块是涨幅最大的板块之一,而这些因素在23年都在发生边际向下的变化,供给逐渐放出、新能源发电比例提升、经济弱复苏需求偏弱、海外能源价格下跌等。因此,作为跟煤炭负相关的火电,反而是边际向上改善的,今年大概率能看到亏转盈。目前公布的火电公司的一季报,已经看到了报表改善的情况。这一轮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沿海特别是华东的火电公司,他们弹性最大。从数据上看,一季度秦皇岛港Q5500动力煤平仓价同比减少43.19元/吨,且截至4月14日,现货煤价已经进一步回落至1005元/吨,较一季度降幅更为可观,也就意味着二季度火电行业的环比和同比预计也能有大幅度的改善。如果现货煤价跌破1000元/吨,市场可能会预期煤价进一步趋势下行,火电板块有可能会有不错的表现。


对于一季度跌幅较大的新能源行业,由于业绩和估值匹配度高,性价比较好,也存在反弹的机会。新能源行业里面的光伏和户储板块的年报和一季报增速较快,预期23年估值在15-20倍区间,从行业比较的角度,性价比较高,预计接下来可能会有反弹,但无论从基本面所在的周期还是机构持仓结构来看,我们认为是反弹而不是反转。新能源的细分行业较多,对于基本面所在的周期,我们也要辩证来看,大概总结如下:光伏和户储板块(包括逆变器)处于量和利润率的周期高点,类似于22年的锂电板块,当然周期高点也有先后之分,比如目前处于光伏产业链供给端瓶颈位置的高纯石英砂环节的高点,预计会有一到两个季度的延后;国内大储板块渗透率低但盈利模式较差,估值偏高;风电板块招标端今年可能没太多增长,成长性偏弱,估值受光伏板块的压制;锂电材料板块类似于18年,今年可能会进入杀业绩的阶段,但由于锂电材料和锂矿价格的大幅度下跌,锂电电池环节的利润反而能得以改善。从机构持仓结构来看,2010年以来,当公募基金持仓某个行业达到20%以后,都会进入几个季度以上的调整,直到降到10%以下才会出现持续性机会。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在22年二季度公募基金持仓达到20.3%,目前已经调整了两个季度,预计持仓比例还是较高的状态,所以我们认为二季度新能源行业可能也只是有反弹的机会,较大规模的上行还有待时日。


关于其他业绩超预期的行业,我们认为中药板块,大概率一季报就是增速的高点,目前估值已经不算便宜;对于半导体板块,周期低点还偏早,而且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复苏带动消费电子需求修复相关),但是市场已经提前在抢跑,只能说半导体板块可能波动较大,抢跑的时候涨幅较大,但预期炒完,回调幅度可能也不小,最后还是需要等待基本面的验证。


最后,感谢各位投资者的关注。祝大家投资顺利,万事胜意!



郑重声明:首席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行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