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哪儿有桩,车子电量一到20%,心都是提起来的。”去年10月,生活在北京的刘云飞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纯电动汽车,但由于没有固定车位,无法安装私人充电桩,充电成了他用车最大的难事。
刘云飞的情况并非个例。截至今年10月,在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采样的约118.8万辆车桩相随信息中,有35.7万辆车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未配建率30.1%。成千上万个没有私人充电桩的电动车车主正像刘云飞一样在道路上行驶并寻觅着。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充电桩在某处寂寞守望,却很少有人来此充电,它们逐渐成为了“僵尸”桩。“在前期规划布局时,部分充电场站没有考虑当地实际充电需求,导致场站建设好后无人使用,逐渐遭到废弃。”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2017-2018版》介绍,各运营商充电设施利用率普遍低于15%。而截至2020年10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49.8万台,同比增加30.9%,但充电桩的利用率依然偏低。那么,到底是谁让充电桩变成了“僵尸”桩?